公元263年,司马昭开始筹划进攻蜀汉的军事行动。虽然当时曹魏政权内部依旧有不少人反对这个计划什么是股票的杠杆,认为攻蜀会有巨大风险,但司马昭决心已定,最终他派遣邓艾从狄道出发进攻,以牵制姜维的力量。同时,他指派诸葛绪从祁山道出发,逼近武街地区,企图切断姜维的退路。而钟会则负责率领大军直接攻打汉中。
从司马昭的整体战略来看,显然他铁了心要消灭蜀汉。然而,蜀汉方面也并非全然无备。姜维第一时间接到司马昭伐蜀的消息后,立即向刘禅递交了一封紧急书信,详细说明了敌军的动向,建议刘禅做好防守准备,尤其是在重要战略区域加强军事布防。然而,刘禅并未听从姜维的建议,反而听信了宦官黄皓的谗言,对军事准备一再拖延,导致蜀汉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展开剩余81%当时,姜维暂时驻守于沓中,进行屯田以避开黄皓的迫害,作为蜀汉的大将军,却不得不躲在沓中耕作,这也凸显了当时蜀汉政权的腐败与混乱。显然,刘禅对此负有主要责任。
由于蜀汉朝廷没有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且汉中的蒋舒投降了魏军,汉中随即落入敌手,蜀汉的防线进一步崩溃。姜维在得知汉中失守后,迅速调兵回防,并联合廖化等人坚守剑阁。剑阁地处险要,是川蜀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能够守住这里,魏军就无法轻易突破进入蜀地。
钟会虽进攻猛烈,但在面对姜维的坚守时,依旧无可奈何。双方对峙了数十日后,钟会决定撤军。然而,就在此时,邓艾展现了令人惊讶的战略眼光。邓艾决定采取绕道策略,率领少数兵力穿越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取成都。阴平小道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行军困难重重,但邓艾坚信,只要能突破这个死角,便能一举摧毁蜀汉的心脏。
邓艾判断,通过阴平小道可以从汉德阳亭穿过涪县,迅速出其不意地向蜀汉发动致命打击。此举若能成功,蜀汉将难以应对,姜维和其他防守将领根本无法及时救援。
于是,邓艾与钟会商议后,决定从景谷道向东行进,经过数日艰苦行军,他终于抵达了剑阁南部约200里远的地方。阴平小道狭窄险恶,邓艾带领部队在艰难的山路上开辟道路,经过了超过700里的无人区,直至他带领的精锐部队成功越过了马阁山,终于抵达了江油关。
江油关,刘备曾亲自修建,是当年为防御魏军南下而设的重要关隘。如果敌军在此发起进攻,关守将马邈会及时报告蜀汉朝廷,以便作出防御。然而,邓艾带领的万余精兵,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江油关。如果在此不能攻破关隘,之前的艰苦跋涉便会功亏一篑。
就在邓艾准备集结兵力,准备与马邈展开激战时,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江油关的守将马邈竟然不战而降。根据《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马邈没有开城门防守,几乎没有抵抗便投降了邓艾。随后,诸葛瞻从涪县赶回,准备支援,但马邈的投降完全改变了局势。
马邈的这一投降,几乎让人难以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邓艾的部队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江油关的守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只要他们稳住关隘并不开城门,就完全可以拖住邓艾的进攻。类似的历史案例屡见不鲜,比如霍峻和郝昭,他们即使面对敌军数倍于己,也能坚守城池。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马邈选择轻易投降呢?
原来,马邈与马超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马邈是马超的族弟马岱的孙子,而马岱在马超死后,受到了刘备的照顾。马超临终时曾请求刘备保护马岱的后代,刘备答应了这一请求。而马岱的后代,包括马邈,显然得到了蜀汉政府的特殊照顾。马邈能够在江油关担任守将,并非凭借能力,而是凭借家族背景。马邈的职位,也许只是蜀汉政权中的“闲职”,一个不需要太多军事行动的职位。
马邈的投降,或许也并非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更多是因为家族背景的压力。在蜀汉腐化的背景下,马邈显然并未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能,面对疲劳的邓艾,居然选择了投降,放弃了抵抗。
这场投降,或许改变了蜀汉的命运。如果马邈能坚守江油关,或许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蜀汉也未必会走向灭亡,而姜维、诸葛瞻等人也许能避免无谓的牺牲。
发布于:天津市